刻石用的刀是平口式刀。口是平的、兩面開刃,開刃的斜度為二十至三十度角,如四十五度以上的角度,因為太鈍,不易入石。刀刃薄的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刃身厚的適宜刻蒼渾一路的印,刻銅時用斜口刀,刻玉時用鑽式刀,刻木竹用薄刃刀,如刻草書邊款, 除用平口刀外,也可以用吳讓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至於刀的長度,則以手持不重,且超過食指一倍為度,大約足十五公分左右,在刀桿上都需要纏棉繩或籐條,以便於把持。

刻刀之於篆刻,就像毛筆之於書法一樣,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刻刀刀角的大小、銳鈍、平斜,刀桿的長短、粗細、方圓、輕重,無不直接影響刻印的效果。一般選用雙面平口刀,刀口兩角呈90度,刀口出鋒角度以20度至45度為宜,角度小刻出的線條流暢但缺少含蓄,角度大則厚重缺乏爽利。與之相應,刀刃的銳鈍也應適度,根據不少篆刻家的經驗,認為刀刃不宜太銳或太鈍。刀桿的長短、粗細、方圓、輕重,要根據自己的手感、手型和習慣、愛好來決定。
直式磨刀法:刀幹與磨刀石方向平行,將刀刃貼緊於磨刀石上,右手握住刀幹,由外向內拉,重壓輕移,重覆多次即可。注意刀刃不要來回雙向移動,以免刀鋒鏟到磨刀石,反得效果。磨時,磨刀石要保持濕潤。

橫式磨刀法:刀幹與磨刀石方向垂直,將刀刃貼緊於磨刀石,右手握住刀幹,左手指頭壓緊近刀刃處,雙手齊力,來回在磨刀石上研磨,重壓輕移,反覆多次即可。注意刀刃要完全服貼於磨刀石上,否則刀刃容易偏斜。磨時,磨刀石也要保持濕潤。

 

不同印风对于篆刻刀的选择。
1、写实、工稳类印风,如陈巨来等,适合∠15.-17 .左右薄刃篆刻刀;
2、写意、浑厚类印风,如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等,适合∠35 .-40 .左右;
3、平稳、中和类印风,如赵古泥、黄牧甫等,以∠30.-35 .适用;
4、纤维类印材,如牙、角、骨、竹、木等,角度以∠10.-15 .适合;
5、精微小印(1 公分以下)或多字印造成每字很小,宜∠10 .-15.刀刃,约0.3 公分以下。

不同尺寸对于篆刻刀的选择。
1、小刀3毫米左右,适合1.2 公分以下印面;
2、中刀5毫米到6毫米左右,适合1.5-3.0 公分见方之印面;
3、大刀7毫米到12毫米左右,适合3 公分见方以上之印面。
磨印石是每個篆刻石友必須修的學分.有時一個印石會花費2-3個小時精細水砂紙磨。磨好會很有成就感的。其實大部分磨到2000目.就很漂亮.如何磨:400---800---2000印石四面平均水磨.刻印刻字那一面用400即可.要作印時以乾砂紙磨較佳.印面略帶白粉較好反拓印文.反拓時墨汁黑色印文比較會明顯呈現.
3000.5000目更細.水砂紙磨更精細.有一種12000目是牛皮布乾磨更光亮
 
 
石友經驗談:磨石頭砂紙底下墊一塊玻璃板或壓克力板.據石友經驗談:壓克力質輕不怕摔破.玻璃最平整.印石如何去表面封臘.用熱水把封臘燙軟後.布擦拭乾淨是正確做法嗎?封臘是保存方法之一.台灣大學藝術系教授將印石埋於院子土壤中數年實驗一下結果?石友你如何處理石頭?其實熱水去燙印石封臘是錯誤的.石頭自然現象冷縮熱漲容易裂格,破壞印石。直接砂紙.磨刀石去磨掉去除封臘.是正確的工法。
1、篆刻刀只宜刻制石章(青田、寿山、昌化、巴林)有机玻璃等印材,切勿用于玉、瓷、水晶等坚硬材质。
2、刻制时切勿用榔头等敲击尾部,以防止断裂。
3、应防止摔于水泥、瓷砖地板等硬质地面损伤刃口。
4、如果刀刃损伤,建议更换新品或使用金刚石磨盘进行磨制。

█印材
可以用製印的材料很多,金屬、玉石、牙角、竹木、匋瓷五大類最為常見。遠在商周時代,因為官方沒有嚴格的印制,么家與民間所用印章,各隨所好,沒有限制。所以秦以前的古墨金銀銅角牙玉石均有,甚至陶印,也時有所見。秦天子之墨用玉質。漢以後,更以印質定官位之尊卑,於是官方用印,便有了定制,民間所用,亦仿效之,銅印最多,金、銀、玉等質料均較少。衡其原因係佩之於身側時,不易損壞。後來紙張發達,印章的用途由「檢封」進而「濡朱」,官方的印章大小改變了,但質地仍沿用金屬。直至元朝末年王冕用花乳石刻自用書畫印後,才打開印章用質的風氣。明代治印之風甚盛,而石章又能盡篆刻之能事,於是文人重視石材,其他印材均成下駟。用木質作印材,始於何時,尚不可知,但近年在韓國的朝鮮樂浪郡漢王光墓中,發現有黃楊木刻的印,居延漢簡中亦發現木質印信,這種風氣,是否由漢代即可通行,不得而知,但木質印章使用的時期已遠自漢代是可斷言的。明末宋比玉以隸書刻印,民間用木質刻隸字,甚易辨識,攜帶也甚輕便,於是一般人便以木質為製印的普通材料了。一直到現在,政府頒發的印印信信,仍是銅質,因為金屬最為堅固耐用,一般人民則多用木、牙、角、品、玉之屬,不是取其輕便,即是取其華麗美觀。至於文人墨寫所用的印,則多為石質,因為可質才容易表現出篆刻的藝術趣味。茲將各種印材分述如下:
一、石類
刻印用石材是種變質岩,幾石鹹石類,硬度為二.五度至三.五度。以刀刻之,刀過而石屑紛紛落下,以指甲滑之則不損傷為合宜。。我我國所產者,以福建的壽山、浙江的青田、昌化三地最為有名,也最適於治印。
(1)壽山石:
壽山石的產地,在福州以北六十里,壽山與芙蓉峰兩山相峙的凹地,依開採的方式,可分山坑、水坑、田坑。田坑所產的黃色透明的石材叫「田黃」,是壽山石的極品,除黃色之外,尚有黑與白二色的田石。田黃的顏色也有深淺多種,其特徵是有蘿菔絲紋、橘囊等,有的有紅色紋路,謂之紅格。另外一種名貴的石材是艾葉綠,質地半透明,微有光澤,如是艾綠凍,則與翠玉相似。芙蓉峰出產的石材,叫芙蓉,有白、黃、紅之分,白者為多,細膩腴澤,最適篆刻。芙蓉之外,壽山石中以凍石最多,有水晶凍、天藍凍、桃花凍、瑪瑙凍、牛角凍等。水晶凍石中有魚腦似的綿紋的叫做魚臘凍,有環狀紋的叫環凍,都是很好的石材。其他常見的尚有都靈坑(一稱杜陵坑)石與高山岩、都靈石黃、青、紅、白、灰、綠各色皆有,以勻淨晶瑩不含沙點者為佳。高山石亦各色皆有,但石上多有水紋。都靈石與高岩有的也有蘿菔絲紋及橘囊紋,但與田黃質地不相同。\
(2)青田石:
青田石產於浙江青田縣,有紫種洞、官洪洞、天白洞等,以官洪洞產石最佳,色暗而透明,映著燈光照看,呈紅黃色,晶瑩鮮亮,叫做燈光凍。這種石材早已絕產。青田石除當地人外,都不以坑洞名其石,而以顏色別之;如紅青田、黑青田、白青田、醬油青田(赭色)、檀色青田、花青田等。又因青色的特別多,所以又可分白果青田、竹葉青田、蘭花青田、萵苣青田、艾綠青田……等。青田與壽山之分別,是壽山較瑩透而色澤多變化,石紋多流轉,而青田則多純淨凝渾,透明性較少。鐫刻時壽山較綿潤,青田多清脆。
(3)昌化石:
昌化石產於浙江省昌平縣,採石用火藥炸取,甚難得到佳材。最著名的是雞血紅,以血的多少,鮮艷與否,底地的好壞而定其優劣。最好是全紅無地,其次則成片。而成絲,或碎點的便不是上品。至於底地則有玻璃地、蕱粉地、蒿麥地、膏地等,總以溫潤微透者為佳,如含砂釘,則是缺點。昌化石比較綿澀不受刀,其受人珍視,主要因其顏色鮮美之故。
以上三種石材因產於內陸,在臺除藏者外,已不易得。廿年前,有韓國石進口,十餘年前又有泰國石進口。這兩種國外進口的石材,雖不如壽山石的溫潤,青田石的清脆和昌化石的鮮艷,但也頗能適刀,為初學治印者最易得的印材,茲述如左:
(4)韓國石:
或稱高麗石,各色均有,產於韓國鳳凰山麓,以山北者為佳,黃色而透明者,只差田黃一籌,但無蘿卜絲紋,光澤與溫潤亦均較田黃差。三四十年前曾輸入福州,福州印工切磨製鈕,用以充田黃,近來則無產,僅紫、赭、黑、白諸色最多,間有佳者,然均非大材。韓國石質細一如壽山,但兩色混雜時多呈塊狀,不似籌山之似流體,意態動人。近又產土黃色石,雖亦勻淨,然色澤究不明麗。
(5)泰國石:
又名泰來石,產泰國清邁縣山區,紅、黃、紫、藍、白諸色均備,與壽山石相似,但石質多不純,間有小雜點,如色澤勻淨者,可與壽山之中上品媲美。市售者多為此石,石商以充壽山。
其他臺灣所產之石材很多,如大理石、蛇紋石、滑石、文石等,非軟即硬,均不能任刀刻製。恕不多述。
二、晶玉類
晶玉質地的印,較石質尤易破碎,但卻色澤明艷,所以喜好的人仍然很多。玉以溫潔為上,羊脂玉、黃玉、墨玉更為難得。在臺灣綠玉甚多,但純淨者究竟甚少,且不若紫玉為佳。其他寶石、瑪瑙、水晶等,與玉相同,硬不能以手刻,非用機器刻製不可。
三、牙角類
(1)象牙:
通分血牙及死牙兩種,血牙係象死後即將牙取下者,死牙為象死後其牙在山谷中曝露,日晒雨淋,油脂已失去,故血牙潤澤而死牙則枯乾。
(2)牛角:
一般重明角,透明度較大者比較好,若是純黑色者,則取其質密而潤澤者為上。
(2)骨:
魚骨、獸骨均可為印,但需取質勻而密處。有用鯨魚牙或其他獸類魚類之齡刻印者,亦屬此類。
四、金屬類
(1)金銀:
以純金純銀為印,多取富貴,如以實用,則金銀質均較軟,易於變形。故凡以金銀為印者,多採合金法,使之堅硬,方能使用。 (2)銅:
有青銅及黃銅之分,青銅多銅中加鉛或銀,黃銅則加金或本色,如成份配製合宜,亦可用刀刻之。普通係先鑿後刻。
(3)鋼:
明代御史鐵印,取無私之意,今人已不用,因鐵易鏽,不能長期保存,近來多用不鏽鋼作印,且可用機器雕製,甚為耐用。
五、木竹類
牙角類取材自動物,竹木類取材自植物,凡植物之根、莖堅實者,均可為印材,木印以黃楊木為主,梨木、棗木均可,因此等木材,紋理細,無顯著橫豎絲。亦有用老梅樹之根部治印的,更有用竹根、果核(如核核、橄欖核、荔枝核等)、果蒂、瓜蒂、沈木、伽南木者,均係取其趣,刻以遊戲。如以治印而論,則究不如紋理較細之黃揚梨棗為佳,更不如軟石之易適刀。
六、陶瓷類
(1)匋:
匋印係以匋土做成印形,加火煆後使用的,因煆時用火溫度不高,故易於奏刀。且價格便宜,刻製時亦另有趣味。日本人至今仍多製造出售。
(2)瓷:
以瓷土先製成印形,的並雕有精細之鈕式,然後再刻製需要的印面,加釉後入高溫煆燒,與燒瓷器一樣,所製成的印光彩瀅然,甚為可觀,但如印文工細者,多不能燒製怡如其份,故佳者亦甚難得。 參考資料 http://www.j4.com.tw/cchan/wong/Teach12.htm 印材  雕刻工具發達,印材已擴至水晶、瑪瑙、鋼、化石之屬,不止於玉銅之,然皆工匠所為,文人藝術仍以石為主,在礦物分類屬腊葉石科,受刀切割如意,便於與書法結合。最早作印材者為青田石,產於淅江青田縣,以色而言,除淺綠色(佳者如白果青田)外,有醬油青田,色似醬油,又有風門青,石身有藍色花紋,之外復有黑青田,紫檀青田等。較為繁複而價值較高者為壽山石,產於褔州市北之壽山鄉,分高山糸、月洋系、旗山系,以高山系最複雜,下分山坑、水坑、田坑,色彩繽紛,致有女媧煉石補天後餘石下撒壽山鄉各山頭之美麗傳說、而以田黃石為最貴,價逾黃金二三倍,其餘純白者,含深淺紅色者,均價值不菲,多以產地命名,亦有以石形色定名,品種近二百個。  淅江昌化縣產紅花石,俗稱雞血石,紅的分佈逾百分之八十即稱全紅,色鮮紅稱為活血,久氧化即成暗紅,其紅色原為硃砂之沉積,其地常見淺灰色為藕粉地、芋頭地,白色者為羊脂地、均極珍貴。 上述三大類為印石三寶,此外,山東有蓬萊石,廣東有廣東綠,亦有楚石及煤精石,均呈黑色,楚石較重。近年內蒙古產巴林石,石形有似壽山、青田及昌化者,無花者稱巴林凍,有花者稱巴林彩凍,大量上市 。 印紐於古代常以之別公私,官印以獸、龜別王侯及官階,石印之紐作飾,以藏印材之缺點,其後製紐成為特有之藝術,且成流派,除刻紐外,並有裝飾及藏拙之薄意(薄刻見意),古印所無。 持印時,鼻紐、瓦紐,亭台紐之屬,兩孔列左右。獸紐則尾部近身為準,不可獸頭向持印者,通常對獅,雌雄往往相顧盼,尾部向特印者,則如廟前之守護獸,不管頭向何方。 刻印者於刻印後例刻邊款,以示對作品負責。款刻於左側,通常分()單款: 只刻年月及者; () 雙款: 受印者及年月、刻印者。           () 三款 : 受印者、倩印者、刻印者。若刻兩面邊款,則起於近身一邊,終於左側,三面款則起於右側,第二面近身,終於左側,四面款則起於印之前面,順時針方向,終於左側。印款內容除人際關係外,復有刻印者之心得、感慨,可以啟發後學之言論,或與印文有關之作品,如印文為某作品之一句,邊款可能刻全文以作參考。 通常凹字為款,凸字為識,亦有兼刻款與識,視乎刻印者之心緒與興緻,並無通則。 邊款之刻製,常法為左手持石,右手行刀。點、捺、橫劃則逆刀,撇用順刀,則下按。字形結構,流派面目則視乎作者之書法修養。孔雲白所著之《篆刻入門》有云 : 「署款之法,宜握刀不動,以石就鋒」,若此,則何異書法家持筆不動,以紙就筆,殊為可笑,此外,刻印與刻款,需兩種刀法,亦為不便。 邊款拓製,先將拓面清潔,以清水浸白芨數片(中葯店有售),膠質塗於石面,上薄紙(如連史紙或生宣紙),用玉扣紙吸去過多水份,上加洋紙覆蓋,以棕刷(俗稱棕老虎)打刷,至字跡顯露為止。 用棉與薄絲婤製成拓包,不需過大,但需結實,如太軟則會令凹下之字劃上墨,拓出效果不夠清晰,拓墨最好用油煙墨磨成濃墨汁,太稀則易漫漶不清,不可貪方便用墨汁(一般較稀)   以拓包吸墨要均勻,不可過多,亦不可太乾,太乾則無神,太濕易模糊,何者恰當,要憑經驗,多做幾次便可體會,拓時由無字處輕拓至有字處,逐漸加深至字跡清楚為止,待全乾始可掀下,不然會產生縐紋,不夠美觀。篆刻課至此全剖結束,僅為基礎知識,學者從此方向努力,不致迷失。能否登堂入室,視乎個人努力,要之,篆刻為傳統藝術,李研山老師云:「若徒誇創新,妄自尊大,不問摹古,學之不充,安望其成。」可為初學者引以為戒,學而後之不足,望各學子能貴有恆有。

壽山石,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石分佈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係。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採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採掘,涌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

  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複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

  環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田石。因為產于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黃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見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種。田黃的共同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瓏剔透,且有細密清晰的蘿蔔紋,尤其黃金黃、橘皮黃為上佳,枇杷黃、桂花黃稍次,桐油黃是田黃中的下品。田黃石中有稱田黃凍者,是一種極為通靈澄澈的靈石,色如碎蛋黃,產于中坂,十分稀罕,歷史上列為貢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質地細膩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溫潤,越往裏層,色地越淡,而蘿蔔紋、紅筋、格紋卻越加明顯,似鮮血儲于白綾緞間。石品以通靈、紋細、少格者為佳,質地不遜於優質田黃石。

  紅田石:田石中色紅者稱為紅田石。生為紅田有兩種原因,一為自然生成一身原紅色;一為人工煅燒而成後天紅,天生的紅田石稱為橘皮紅,是稀有石種。

  壽山村東南有山名坑頭山,是壽山溪的發源地,依山傍水有坑頭洞和水晶洞,是出產水坑石的地方。因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稱“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質尤罕,因此今日市場上所見水坑石佳品,多係百千年前的舊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凍”之說。水坑石是壽山石中各種徑凍石的薈萃,主要品種有水晶凍、黃凍、天藍凍、魚腦凍、牛角凍、鱔魚凍、環凍、坑頭凍及掘性坑頭等,色澤多黃、白、灰、藍諸色。

  山坑石,是壽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檔壽山石印章和石雕藝術品的主要原料來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總代表。

  高山石通靈瑩麗,唯石品多達百種,石質優劣各異,命名多不規範,以色、以相、以產地、以始掘者命名現象都有。以色分類的有紅高山、白高山、黃高山、蝦背青、巧色高山。以相分類的有高山凍、高山環凍、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凍、高山牛角凍、高山魚腦凍、高山魚鱗凍。以產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瑪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在高山東北2公里處的杜陵山中,出產一族相對獨立的石材,統稱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種繁多,亦有以石色、以開採人名和開採方式來區別命名石種的習慣,如白杜陵、紅杜陵、黃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於杜陵坑山臨溪處的善伯洞,從質地來講,此石溫膩脂潤、半透明、性微堅,肌理多含金砂點和粉白點,杜陵坑石則無。從顏色上看,色多鮮艷。1989年以來,屢出佳石,其石分為紅善伯洞、黃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銀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壽山村東南8公里處有月洋村,有座山稱月洋山,其週遭所產壽山石統稱月洋係石。月洋係產石僅十余種,其中最佳麗的神品,要稱芙蓉石,芙蓉石被稱為中國“印石三寶”(田黃、芙蓉、雞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頂峰,石質極為溫潤,凝脂,細膩,雖不甚透明,然雍雅盡在其中。同時,芙蓉石亦是壽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劃類,分為紅芙蓉、白芙蓉、黃芙蓉、芙蓉青、紅花凍芙蓉;又有以洞分類者,稱將軍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山系壽山石礦藏豐富,品種繁多,是僅次於高山系的第二大系。旗降石石質結實,溫潤,堅細,凝膩,微透明或不透明,實有光澤,色彩豐富,以紅、黃、紫、白等兩色及多色相間者常見,是壽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黃旗降、紅旗降等。
壽山石保養
  壽山石的保養是壽山石收藏的一個重要課題。雖然壽山石天生麗質,在自然狀態下,石形不易變,石色不輕改,但是,從陰暗的地底深處到暴露于陽光燦爛的世界,要保其天生麗質永駐人間,依然要涉及養石和護石這個話題。

  壽山石屬葉臘石,質地滋潤,富有光澤,硬度較低。一些品種在開採時,因爆炸震動,結構遭受破壞,多裂紋、裂格,如果不善加養護,日久天長就會枯燥易損,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以油養石之風。

  壽山石的養護雖然簡單方便,易於操作,但也不是沒有忌諱,因而不可隨意處置,同時不同的石種有其不同的特性,所以養護也要因石而異。

  首先,保持潤澤,切忌高溫 壽山石最忌乾燥、高溫,養護的關鍵要注意保持潤澤。不論原石還是雕品,都應該避免陽光曝曬和高溫環境。新採的礦石不可長期放在山野或室外,要及時藏在地窖裏或陰濕之處,時常灑些冷水以保潤澤。

  其次,開料水磨,謹防燥裂 以水鋸、濕磨為上,如須在砂輪上打磨,則應預備清水一盆,待石料摩擦發熱時,及時用冷水降溫。

  第三,原坯石料,木盒裝放 經過去皮、除污、清雜質,製成原坯後,應分出品種、檔次和塊度,置放在木質盤盒之中。塊度大且石質粗者,只需將木盒放在陰濕處保存即可。如屬高檔石料,塊度小者,最好浸入盛滿植物油的瓷盆裏。如果塊度較大,為節省油料,也可將石坯沾油後用透明紙包裹好,放在陰濕處。

  第四,雕刻成品,除塵保潔 經過雕刻加工的壽山石雕成品,適宜陳列室內。石表被灰塵、污物沾染時,只要用細軟的綢布輕輕擦抹、即可恢復光彩。壽山石硬度低,約在摩氏二至二點五度之間,切忌用金屬片或其他硬物修刮。
壽山石的應用和欣賞
   壽山石除了大量用來生產千姿百態的印章外,還廣泛用以雕刻人物、動物、花鳥、山水風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種藝術品。這種供藝術雕刻用的壽山石主要產于壽山及峨嵋、東仔、湖潭、石碧頭等礦床,其礦物成分以地開石、高嶺石為主,葉臘石次之。

  優美的壽山石藝術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僅有助於物質文明,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精神文明事業的發展。它可以使人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益壽延年。例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用旗降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曲水流觴”就描繪了西元353年(永和九年)的蘭亭盛會。正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之所讚述:“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所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作品佈局合理,境界曠遠,富有詩情畫意。其他如高山石“竹林七賢”亦為郭功森的佳作。馮久和的高山石“鳥鳴花果艷”則展現了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生機永存。陳敬祥以高山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求偶雞”,在壽山石雕中首創了鏤空雕技法(1956年),刻有一隻母雞在雞籠內撲翅欲出,籠外幾隻公雞跳躍求歡,真實可愛。林亨雲以高山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海底世界”廣泛採用了鏤空雕的技法,不僅紅、黃、赭、白、黑、灰等各色藝術形象佈局合理、協調一致,而且同一顏色中還有濃淡或深淺之分,使作品顯得別有風韻。特別是原來重達65公斤以上的高山石石料,經過他精心雕鏤,最後只剩下不足20公斤。由此而使作品更顯得色彩層次分明,對比強烈;虛實結合,玲瓏剔透。各種魚類遊弋于水中,怡然自得。

  那些色澤暗淡、質地較差的壽山石則不能用作石雕材料,可大量用於工業生產,如耐火材料、造紙、橡膠、塑膠、塗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學工業等生產即用之。
賞壽山石重在“三看”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準、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準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雕製成工藝品的壽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壽山石的原石,因為它的質地、顏色、光澤和紋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壽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因為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於唐光啟三年(887年)的壽山村“壽山廣應院”被焚于火。火後在“廣應院”的故址留有許多壽山石,以後被稱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遊壽山寺》詩寫:“草侵故址拋殘礎,雨洗空山拾斷珉。”“斷珉”指被“廣應院”僧人收藏過的“壽山石”。但其時收藏“壽山石”原石可能不是為藝術欣賞,而是為了雕琢之後製造器具。明末,曹學銓發現並開始收藏田黃石,至清代,“壽山石熱”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於是在收藏壽山石雕品的同時,也掀起收藏壽山石原石的熱潮。壽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價值連城的壽山石工藝品外,其本身的質地、紋理、顏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極具收藏的價值。比如說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因為有“易金十倍”的價值,收藏一塊田黃石,便是一個資產的“保險箱”,也可以說是財產數量的象徵。因此從古至今不斷有“千金買田黃”或是“萬金買田黃”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為了藝術的欣賞。現代壽山石收藏家仍有許多熱衷於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國—個教授“萬金買田黃”,便是買了一塊2兩重的田黃原石材。台灣有一個收藏家,專門收藏壽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國畫家齊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話。他則窮搜廣採,收藏了一千顆,而且是品質上乘的“中國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戲稱為“千石王子”。

  壽山石雕品始見於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見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誌》說,宋代壽山石開始大量開採,並用於雕刻,精美者作為貢品發運汴梁,成為宮廷的玩物。大者為達官貴人陳列于幾案欣賞,小者則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賞品。宋代的壽山石雕藝術已經達到可以供玩賞的水準了。於是便有了“收藏”的歷史。但大多數為宮廷及達官貴人所收藏。元末,開始用壽山石刻印,並因此有壽山石印鈕藝術的產生,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壽山石印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專利”,並一直影響到現在,成為一種歷史性的社會風氣。

  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

  收藏鑒賞壽山石雕,應該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藝”是否恰當。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我們在鑒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樸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淩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淩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樸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鑒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總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準、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準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壽山石印章形制
  壽山石印章有四方章、立字章、扁方章、引首章、橢圓章(“鴨蛋章”)、圓形章和隨形章(天然章或自然章)等,其中以四方章最為常見和應用廣泛。

  印鈕形制繁多,技藝精湛,聞名中外。大致可以分為七類:

  點古獸類,俗稱“獸頭”,在壽山石石章的鈕飾中佔主要地位。藝術造型甚多,其中以古獅、螭虎最為常見。其他還有龍、鳳、鰲、蛟、熊等。

  點動物類,指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常見的野獸、家畜,如龜、蛇、虎、象、熊、豹等,以及用十二生肖為題材的“生肖鈕”。

  點翎毛類,如雞、鴨、鵝、鷹、鶴、喜鵲等。

  點魚蟲類,如鯉魚、金魚、螃蟹、蟬等。

  點人物類,多以仙佛形象為主,如彌勒、羅漢、壽星、八仙等。也可以人獸結合,如伏獸羅漢、劉海戲蟾等。

  點花果類,如牡丹、玉蘭、荷蓮、菊花、水仙、梅花、桃子、南瓜、佛手、石榴、葡萄等。

  點博古圖案類,平頂印章多刻博古圖案鈕,如夔龍、夔鳳等,其技法為浮雕、陰刻、麻花(即“線刻”)三種。另外,還有鐘鼎彝器、古錢、瓦當、鬥臺、壽字、亭如樓閣等鈕飾。

  印臺有平臺、覆鬥臺、壇臺、天然臺等四種。平臺壽山石印章又有刻邊與不刻邊之分。“刻邊”就是在台下的四週施加陰刻或浮雕的紋飾,如夔龍、蟠龍紋、鳳紋、鳥紋、獸紋、雲紋雷紋等,多仿傚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印面一般不加裝飾。但在近代也有人在其上加刻薄意、浮雕或陰刻花紋、文字(俗稱“麻花”)等。

  有道是:深山之靈石,巧匠有所鐘。自古人皆愛,只因其趣濃。
壽山石文化
  由於壽山石“溫潤光澤,易於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於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區北郊五鳳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兩隻壽山石豬俑,這說明,壽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為雕刻的材料。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印材,使壽山石名冠“印石三寶”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將相的百般青睞,從而形成壽山石雕刻藝術從萌芽到發展到鼎盛的一脈獨特的民間工藝文化史,壽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愛的文化藝術珍品。

  當今,作為藝術的壽山石雕本身,可以說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品質上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它見載于典籍的文字史料卻又如此缺乏。毋庸忌言,壽山石文化是在嚴重的“缺血”狀態下發育起來的。這是一種文化的錯位。

  壽山石雕的地位十分特別:一開始便被作為雕刻粗用器具的原材料,壽山上的僧侶,閒時就地取材,用壽山石雕香爐、念珠、佛像等,還被廣泛作為殉葬的石俑。這些最早的雕件絕大多數都石質粗劣,雕工粗陋。現在很難見到明朝以前,工好材優的壽山石圓雕,甚至,連質地粗劣,雕工簡陋的圓雕也難見到。顯然壽山石雕在當時只被當作一種廉價粗俗的日常品。缺乏可作為考據的實物,無疑給壽山石文化史的考證增加了難度。

  元明以降,壽山石的“身份”開始“兩極分化”,這種“分化”在清朝表現得最為充分:或貴為天子身邊的寵物,或賤比民間的粗雜之物。宋元明以來,偶有極個別材質較精的“幸運兒”巧遇青睞,被精雕細琢,擺進文豪權貴的案幾之上,一時身價百倍。除此以外,絕大多數石雕仍然逃不開“貧賤”的地位。

  任你隨意審視一種諸如“茶文化”、“鬼文化”、“才子文化”等,動輒都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典籍卷帙浩瀚,與此相比,在壽山石藝術的文化坐標上,有一個特殊的“盲區”:就是“書面文化”的嚴重“缺血”。被稱為壽山石文化的第一部專著的出現晚在清朝,高兆的《觀石錄》,全文2700字。書中對壽山石進行了“山坑”、“水坑”的簡單分類,對140余枚壽山石作了描述和評價,分神、妙、逸三品,並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謝奕、楊玉璇等人的藝術技巧,總結了他們雕刻壽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經驗。其實,《觀石錄》只是一本薄薄的壽山石的“文化品玩”雜感,難稱“理論”。稍後,毛奇齡著《後觀石錄》,全文也只有3600多字,對49枚壽山石作“品玩”式的記錄。文中較有歷史意義的是對壽山石分類上首次提出“山、水、田”三坑之說,至今仍普遍被人們接受。“前後觀石錄”被後世譽為“雙璧”。乾隆年間,藏石家鄭傑編寫《壽山石譜》,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隨色取號”的定名法,提出以產地命名石種的觀點,被後人普遍採納。

  所謂文化,狹義地講,就是文人對事物文化的介入。“前後觀石錄”的面世,標誌著文人從文字上對壽山石藝術的真正介入,但“兩錄”充其量只是帶有欣賞性質的文化隨筆而已,真正較為完整、全面且理論性較強的壽山石專著應該是龔綸對壽山石的名品、產地、徵故和雕冶作系統的評價的《壽山石譜》,全文一萬餘字。而後,還有張宗果的《壽山石考》、陳子奮的《壽山石印石小志》、潘主蘭的《壽山石刻史話》、方宗王圭 的《壽山石志》及《壽山石全書》、陳石的《壽山石雕藝術》、施寶霖的《印鈕藝術》、陳石和王植倫合著的《壽山石文化》等。這,大約就是幾千年曆史中有關壽山石雕藝少得可憐的一點“專著”文字的“代表作”了。此外,還有一點歷代名人吟壽山石的詩句、散文等文學作品。與卷帙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相比,數量上少得可憐。

  石農們的壽山石“文化”是幾個全世界“通用”的“傳說”,諸如女媧補天、鳳凰下蛋之類,既可用在鐵馬冰河的北方,又可用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只要故事的地點改換一下就行。藝人們的“理論文化”通常是“一相抵九工”之類的“經驗談”,往往只是“口頭文化”,需幫閒的墨客整理成文,才能得以留傳。真正佔踞文壇的文人雅士常“惜墨如金”,不屑為這“下裏巴人”“浪費”筆墨。

  19世紀以來,中華民族一直沉陷於烽火戰亂的嚴重侵擾之中,諸業俱廢,民不聊生。壽山石雕行業也難於倖免。解放後,星移斗轉,滄海桑田,百廢俱興,壽山石雕藝人的身份有了實質性的變化,他們從卑微的社會底層一下子變為受人尊敬的民間藝術家。壽山石雕藝人們自發組織了雕刻組,不久,東、西兩大門派又屏棄宗派之見,聯合成立了合作社,併發展為後來有數百人的工藝石雕廠,結束了長期以來壽山石雕刻界“各自為戰”的“單幹”局面。新老藝人們一起創作、研究,互相取長補短,大大地拓寬了創作的路子及思想的境界。揉諸派于一堂,結合薄意、鏤雕、透雕、鏈雕等技法,在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其他美術的長處,擴大了題材內容的領域,技藝與素養都大有長進,形成一種技藝上的知識迴環。政府選送藝人到美術院校深造,藝人們在美院中接受藝術熏陶,藝術境界得到提升。數十年來,每日刻苦練就的“基本功”,和許多零碎的“經驗”與靠長期的實踐得來的潛在的藝術觀有了理論高度的涵蓋,使壽山石雕藝產生突破性的進展,壽山石“實踐文化”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實踐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文字文化”“缺血”的“貧瘠”局面仍然一時難於改觀,文化是需要時間長久的“溫養”的。
壽山石的傳說
  在長達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長河中,各朝代的民間傳說中都有著一些動人的壽山石傳奇神話故事。

  傳說一、女媧遺石在人間

  相傳在“混沌初開,乾坤如奠”的時候,有位女媧氏駕著祥雲遨遊在蒼穹之中,見到蒼三山峰,泱泱壽溪水,競打動了這位仙女之心,將補天用的斑斕彩石,飄灑在壽山的田野山林溪河之間。這天上的彩石,灑在壽山溪畔一帶良田沙灘中堆積,經後期自然條件改造,由於堆積環境的差異,有的變成了金燦燦、黃橙橙的“石中之王”田黃石;有的形成了花田石、黑田石、白田石以及硬田石;有的漂落在溪水及河流中形成了鵝卵狀的溪蛋石、溪管石以及在水洞中堆積的牛角凍、水晶凍、瑪瑙凍及環凍;而更多的彩石則飄灑在連綿不斷的山崗上和山坡沙地粘土中,形成名目繁多的壽山石品種,如高山石、旗降石、大山石、芙蓉石、杜棱石、全獅峰以及牛蛋石、鹿目田、鱟箕石、坑頭田等寶石,這就成了“天遺瑰寶留閩中”之佳話傳奇故事。

  關於“女媧遺石在人間”另有一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時代天塌地陷,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女媧,為了拯救人類,曾經煉石補天,女媧補天之後,還剩下許多大小不一的靈石,於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視,最後發現福州壽山細林清幽,景致絕美,就把這些曾經用於補天的靈石撒向了壽山的大地,這就是壽山水田中的田黃石。壽山石田黃石傳說更令人神往,因為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甚至在整個地球上,為什麼只有壽山的水田裏才會有這種珍貴寶石的存在呢?這是女媧對壽山特別眷顧的結果。

  傳說二、“鳳凰彩卵留人間”

  相傳,在天帝御前鳳凰女神奉旨出巡到福州北峰郊區壽山,在壽山秀麗景色的吸引下,途中降下雲端,在壽山的幽林山野中憩息片刻,喝了金山頂的天泉水,又食了猴潭的靈芝果,在壽山溪的清泉沐浴戲水,嗣後,更枕著高山的山峰酣然而睡。當她一覺醒來的時候,百鳥正朝她歌唱,此時山花也為她怒放,而自己身上的羽毛也變得更鮮艷,更加溢彩流露,體態愈加雍容華貴,令她對壽山生起來了思戀之情。離別之際,依依不捨,離愁無限,她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在這秀麗無比的山間闊地繁衍生息,後來鳳凰女神留下彩卵變成了晶瑩璀璨、五顏六色的壽山石。

  傳說三、仙人遺棋子 陳長壽撿石發大財

  傳說過去北峰的壽山不叫作“壽山”。山下住著個樵夫叫“陳長壽”,十分喜歡下棋,而且棋藝很高。有一天,陳長壽上山,看見兩個老人在一塊大岩石上下棋,心裏發了癢,就站在旁邊看得入了迷。兩個老人覺得有趣,便說:“先生,難道你也懂得下棋?”陳長壽點點頭笑著說:“頗懂得一些。”兩個老人都高興起來:“那好,我們同先生下幾盤棋。”想不到,下了幾盤棋,陳長壽都贏了。老人說:“想不到人間有這麼高的棋藝。今天我們都輸給了你,沒有什麼好送,就這一盤棋子給你吧!今後你不必去砍柴了,自有好日子過。”說罷化作一陣風走了。陳長壽知道兩個老人必是神仙,忙收拾了殘棋,跪在大岩石上朝著蒼天叩謝仙人的送棋之恩。

  陳長壽得了一盤棋子,依然沒有忘記要砍了柴再回家。他一邊砍著柴,一邊還想著下棋的事。誰知不小心,袋子裏的棋子都掉到地上。正想撿起來,一顆顆棋子忽然間都變成了五顏六色的小石頭。小石頭長成大石頭,大石頭又生下小石頭。他撿著撿著,一時也撿不完。陳長壽並不貪心。他撿了一些小石頭,便挑一擔柴火回家,對妻子說了神仙贈棋的事。妻子說:“你真傻,這些石頭說不定都是寶貝,可以賣許多錢。明天你也不用去砍柴。我們一起到山上去撿石頭。”自此陳長壽夫婦天天上山撿石頭。每天天色將暗,石頭差不多也將撿盡了,可是第二天又會生出許多的石頭。

  陳長壽撿了石頭後挑到福州,果然賣了許多的錢。自此陳長壽發大財,出了名。以後這座山就用他的名字稱“壽山”。那些小石頭也稱為“壽山石”。

  傳說四、蜂蜜化石

  傳說清康熙時,壽山石農,犁田世世兼養蜂,採花釀蜜自何代,金漿玉髓相交融,深埋土內久成骨。亦如琥珀結自千年松,即是瑰麗的壽山石裏由蜜蜂軀身和蜂蜜長年深埋地下而化成的。

  傳說五、高僧求石

  傳說在南宋時有一位高僧(有的說是皇帝),在壽山山崗上設“臺”奠天、唸經,十分誠懇,精誠所至,連續幾天幾夜,長久不眠,感動上帝,即天降彩石、天花落地,化作五彩石子,這就是壽山石,故傳說壽山石是上天賜於人間的瑰寶。

  傳說六、乾隆一夢

  相傳乾隆皇帝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受到玉皇大帝的召見,玉皇大帝賜給他一塊黃色的石頭,還賜給他“福壽田”三個大字。乾隆醒後覺得這是一個“瑞兆”,但是對夢境中的情況,又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召集大臣給自己“圓夢”。一位閩籍大臣聽後連忙脆倒稟告:玉皇大帝賜給皇上的一定是產于福州壽山的田黃石,因為這正合玉皇大帝賜書的“福壽田”三字。乾隆皇帝聽後極為高興,認為這確實是老天爺對自己的恩賜,從此,每年元旦祭天大禮中,都要在供案的中央供上一塊田黃以祈求上蒼賜于自己多福高壽、王土廣袤。

  傳說七、田黃治病

  相傳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衰鴻遍野,民不聊生,在安徽風陽有個窮小子朱元璋,為了躲避災荒逃到了福州壽山。他饑寒交迫,又偏偏碰到大雨,走投無路後躲進了一個壽山石農採掘壽山石的山洞。這場雨一連下了幾天,他也就在山洞裏睡了幾天,幸好沒有餓死,否則就沒有後來的明太祖了。等到雨止天晴,朱元璋一骨碌爬了起來,這時奇跡發生了,他原先滿身的疥瘡,突然不治而愈。原來他睡在田黃石的石粉上面,是田黃石治好了他的病。到後來,他當了明朝的開國皇帝,還專門派太監來開採田黃石。

  在清代帝王的眼裏,田黃的地位超過一切的珍寶。而民間相傳,田黃石可以驅災避邪,益壽延年,所有這些都為田黃石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因此,自清乾隆以來,田黃石一直是人們夢寐以求的至寶,也正因為如此,壽山村的水田自清代以來已被翻掘了無數次,如今的田黃幾近絕產,在民國就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而今一塊極普通的田黃也要數萬元人民幣,其價格早已超過“一兩田黃十兩金”,而精品田黃更是價格驚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茗宗碳焙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